.jpg)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校长 赵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育界同仁、各位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
大家好!
我是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的校长赵萍,能站在这里向全国同仁介绍我的学校,我首先感到非常荣幸,感谢组委会对八中的肯定;其次我感到无比骄傲,因为我的八中值得我们为她自豪。她诞生于新文化运动的春风里,抗日战争的烽火锤炼了她,革命斗争的艰苦生活磨砺了她,她正驰骋在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上。八中是一条河流,从1916年流淌近百年,孕育了无数的英杰才俊;八中是一片森林,绿化着祖国的西北边陲,让她永葆青春;八中是一个数据库,每一个八中人都是一个样本,大家可以透过八中人认识八中;八中的学子就是一张张磁盘,在八中这台计算机上拷走了知识,更拷走了精神。
一、底蕴深厚,成就斐然——学校概况
第八中学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名校”、“百年名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疆中学唯一)、全国中小学党建工作科研先进单位,是国际汉推基地、全国中小学校影子校长培训基地、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示范性高中、德育工作示范学校,自治区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基地,在校学生3785人 ,教职工227名;其中特级教师5名,高级教师119名,硕士研究生6名,国家一级奥赛教练员1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13名。
第八中学由湖北才女贺彦辉女士于1916年创建,后由革命先烈毛泽民的妻子朱旦华于1937年加盟壮大,毛泽民、陈潭秋、茅盾、朱旦华、赵丹等一批革命先烈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它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革命火种的主要基地,成立了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中学党支部,并迅速成为新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为新疆文化发展和革命事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光荣的历程,使八中成为新疆近代教育的摇篮,九十四年的发展史为八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薪火相传的进程中处处彰显着自治区名校风范。超一流的教师队伍用智慧和爱心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的业绩,高考中考重点率、名校录取率,连续五年位居自治区、全市前列。各学科竞赛中屡屡折桂,已凭借雄厚的教育教学实力跻身全国先进学校行列。八中以校风正、学风浓、教风纯享誉社会,从优化生源到优美环境,从优良师资到优质教学,一路遥遥领先,成为自治区当之无愧的教育界旗舰!
二、搭造平台,推动成长——办学理念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给我以深刻的启迪。某南极科考队乘坐船只驶往科考点,但船只却渐行渐远,最后完全偏离了科考点。原来这只船是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浮冰正在朝着远离科考点的方向漂移。由此可见,一个平台之于人和事物的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当我成为担当教育重任的一校之长时,我就立志要为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的学校搭造更好的发展平台,为他们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让人更快、更好地成长就是我的办学理念。
三、教育视野,校长决定---办学特色
当我在几千米的高空俯瞰北京城时,真是丘壑在胸,一览无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度决定视野,一所学校的校长的思想高度就决定了这所学校的教育视野。以下我从几个方面来回顾一下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得优秀教师而培育之,乐此不疲。
孟子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大乐事。作为一校之长,我们有时会苦恼于没有优质的生源,但我以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优秀的教师可以将二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我的做法是:得优秀教师并培育之。为此,我校实施了教师成长的三大工程。
——“旗帜工程”。八中党总支创造性地把党支部建在年级,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推动了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发掘和培养了许多中青年干部。
——“名师工程”。学校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聘请校外专家到校讲学,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利用本校优质资源开设“特教讲坛”,就教育改革作专题讲座;每学期坚持开展“名师示范课”“课改研讨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青蓝工程”。学校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帮扶行动,落实“一、三、五”发展规划:一年基本功过关,三年形成教学特色,五年以上成为学科骨干。利用每年一度的教学研讨周或德育心育研讨周,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学习十篇教育教学论著,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参加一次青年教师的教学大赛。八中的青年教师是幸福和充实的,他们进步大、成长快,很多教师挑起了教育教学的重担。
(二)潜心教研,奏响教育华章。
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教师和学生何尝不是这“指”与“琴”?要想奏响教育之华章,教师首先要潜心钻研演奏技艺,才能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
1.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于肤浅。为此,我校一贯注重“科研兴教”,努力完善教育科研机制,为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创造平台。
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开课活动。要求名师每年上一次观摩课,展示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为教师们提供有价值的启示;青年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展示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听评课反思并改进;通过全国、自治区等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促动教师开展深入系统的教科研工作。这些举措使得教师由“传授型”转为“引导型”,由“经验型”转为“科研型”,形成了以教学孕科研、科研促教学的良好氛围。教师们在这条艰苦却幸福的道路上探索着,收获着。2008至2010年,我校教师在讲课、论文、课件等各类比赛中获奖共116人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0人次,许多教师的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我校教研室被评为全国中学优秀教科研室。
2.面对课程改革的严峻形势,我们将挑战转变为发展的机遇。
——创新校本课程研发。2008年,我校被确定为自治区课改样本校,承担起了自治区课改先锋的重担。我们成立了课程改革委员会,确定了 “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稳步推进”的方针,在学分制的落实和校本课程的研发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创办家长报《课改直通车》,向家长宣传课改政策;制订科代表日志制度,让学生参与学分管理,使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更客观公正。经历了两年两个阶段的研发,目前我校已研发出94门课程,编写出了《第八中学选II汇编》及54本教材,开设了39个课程,形成了第八中学课程超市,影响广泛,《中国青年报》《都市消费晨报》、中信网等多次做了相关报道。2009年,我校作为首个接受自治区课改样本校验收的学校,顺利通过了课改专家小组的评估验收,并获得专家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创新学分认定。我校率先在全疆高中中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认定。先后制订《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新课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新课改学分管理实施方案》《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学分认定方案》等制度。体现出尊重学生个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的理念,使学生由“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部分实现了“我的学习我选择”、“我的课程我规划”的目标。
(三)你是我手心里的宝。
每个校长都拥有一所学校,无论她是名门闺秀,还是小家碧玉,抑或是草野村姑,我们都热爱着她。我要说:“八中,你是我手心里的宝!我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挖掘你独特的教育资源,让你呈现独一无二的风采!”
1、在传承中超越——德育理念的丰富与统一
学校充分利用近百年积淀的文化传统,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创设了特色鲜明、意蕴深厚、志存高远的德育教育体系:①围绕一个中心目标: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八中精神的优秀中学生。②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学生干部和团员队伍。③理清三个层次教育:起始年级:爱校、尊师、守纪,养成性教育;衔接年级:稳定、提高、强化,生成性教育;毕业年级:调节、巩固、效率,激励性教育。④建立四个工作机制:德育工作主题机制;教学楼卫生、公物承包机制;仪容仪表定期检查机制;违纪学生公示告诫通报家长机制。⑤落实五项措施到位:安全法制教育到位;校园文化建设到位;违纪生后教育到位;身心健康教育到位;班级管理通报到位。⑥重视六个关键时期:入学适应期;学业分化期;成绩冲刺期;学生青春期;家校形成信任期;学生发展最佳期。⑦构建七项校园和谐:学校与社区和谐;学校与家庭和谐;老师与学生和谐;教师与家长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德育管理的和谐。
2、在实践中创新——德育形式的深化与拓展
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不断创新德育内容,开辟出德育教育的多种途径。
——传承历史,塑造品质。以挖掘、传承我校动人、感人、激励人的校史为载体,唱响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旋律。编撰了朱旦华回忆录,开展了“缅怀先辈、继承精神”系列活动;建立全疆最大的中学校展馆,再现八中踏着志士足迹,锐意进取的历史进程;制作校史墙,用画面浓缩八中的光荣革命历史;编排校史剧和八中优秀毕业生屠海力烈士的诗剧;制作44块“永远的丰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设计毕业墙,感恩母校。校内每月有宣传横幅张贴,每周有提示语摆放,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石头都会说话,它们都是书香校园的文化使者,校园处处都育人的教育氛围很是浓厚。
——回归社会,内化品行。我校坚持这样的德育原则:德育在活动中固化。为此,我们开辟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渠道——社会实践。实行“社会服务实践周”计划,即每个学期每个班停课一周,协助学校进行常规管理,走向社会,开展各种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科学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等活动,到风力发电站、污水处理厂参观学习,为福利院、SOS儿童村的孩子和社区孤寡老人服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温情。
——绿色网络,育德新措。为治理学生上网吧成瘾的社会现象,我校打造了育人新平台。一是建立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系统“绿色网络世界”,为学生配置了300台联网计算机,安装过滤器及教师监控机,介绍优秀网站,午间及节假日全天候开放,同时开放阅览室、室内外篮球馆、天文台等,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二是建立起一个由7000多名家长及网吧周边的商店铺面组成的全民防御网络,发现学生入网吧,即电话举报,学校派人接回教育。这些措施对解决学生上网吧的难题卓有成效,《中国教育报》为此专门做了报道,题目是《这里的学生为什么远离网吧》。
——走进心灵,呵护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研究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首创“心育学习班”,帮助学生查找问题,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二是与北师大心理发展研究所联合办学开设由班主任参加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课程班,每人负责辅导一位“问题生”,不少学生由此转变,走向成才、成功。
第八中学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教育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业,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才能不断发展;唯有坚韧不拔,矢志不渝,才能无愧于我们肩负的使命。今天,我们已为历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明天,我们定会开启未来充满希望的新篇章。八中人正策马扬鞭,踏上新征程,相信边疆教育事业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