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正文
  
 
本栏热点 +MORE
招聘
本栏推荐 +MORE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简介(图)
2011/4/7 14:58:00 来源:< >

  张思明,1957年10月生。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面对二十余年每天清晨4:30就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工作,有关于他百余万字文字记录的张思明,决定用这样的标题来写他,我选择了接连几天4:30就起床,在静谧的清晨静静地去触摸他、感受他。
  淡然张思明
  第一次“认识”张思明是从照片上,因为我的版上要做有关他的报道,他给我传来几张他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有着孩童般纯净的笑容。
  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一身随意休闲,价格一定很便宜的色调柔和的棉布衣裤让他显得比照片更瘦削,清澈的目光中透出一种从容淡泊。
  在他低头为我倒水的瞬间,我看到了他头发根部的白色与上面的黑色的强烈反差。显然,他的头发已经染过了(一问才知道,他的头发从13岁那年父亲去世后就开始白了)。
  “我们一家四口人被下放去了江西,回来的时候,却只剩下我和妈妈、妹妹。当我们坐的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捧着父亲的骨灰盒,我一直站着。看着无助地蜷缩在一起的体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我知道,今后,这个家我得一直站着撑起来。”当46岁的张思明坐在他堆满了书本的办公桌前,平静地为我叙述他13岁那年的经历时,33年的沧桑岁月让我读不到那个13岁的小小少年在经历了人生的巨创之后的无助、迷茫和恐惧。
  “父亲和我共同生活了不到13个年头,却在我的成长轨迹中留下了最深的痕迹。小时候,我胆小、懦弱、恐高、盲从和过于依赖。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我想与父亲当年对我的近乎‘残忍’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我当时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明知我恐高却一次次将带到我台阶上任我怎么哭也放开我的手退到远处看着我;为什么在我4岁时就留我一个人在家看家,7岁就让我在假期独自一人回老家;为什么从我上小学开始,每个暑假都让我一大早起来打扫20多户人家合住的大院……”回忆自己被严厉打磨的成长经历,张思明的语调里饱含着难舍的怀念之情。
  张思明的父亲,一位北大中文系教师,以知识分子清贫的做人准则和含蓄地表达爱的方式,为张思明打上了质朴、坚强、勇敢的人生底色。
  当不到13岁的张思明得知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时,他哭着喊着要找回父亲,他的老师紧抓住他的肩头说“孩子,要挺住,你一定要坚强,你还要照顾好妈妈和妹妹,从今天开始你必须长大。”命运,就这样残酷地将还应该享受父母呵护的张思明推向了另一种人生历程。
  从江西回来,母亲的身体一下子垮了,妹妹又被怀疑患了白血病。从那时开始,张思明经受了一次次痛苦的选择:为了给妈妈和妹妹看病,他卖掉了自己上学用的自行车,卖掉了父亲留下的惟一的“财产”——心爱的书;为了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17岁的他走上了自己“一百个不乐意”的教师岗位,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为了能够无愧地站在讲台上,他踏上了艰难、漫长的自学、自考之路;结婚后,为了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双方多病的老人,喜欢孩子的他和妻子至今没有要孩子……
  对于我“这样选择情愿吗?”的问题,张思明冷静、理性地回答:“有时候,人的很多选择都是没有办法的。”
  直到今天,张思明还清晰地记得他初登讲台时的那一幕。他上的第一节课是历史课,17岁的他在讲台上用孩子式的语言,把一节课给“念”下来了。整堂课学生们大笑不止,最后,一个女生在交上来的作业本封面上画了一幅漫画,一只老鼠拿着麦克风在课堂上讲话,下面写着:你是哪个庙里的和尚,会不会念经?敢来教我们?
  1981年,张思明参加数学专业自考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考试,第一次,他考了56分没通过。第二年,由于考卷上一句不懂的古文名言让他的作文跑了题,他又考了个56分。这当头两棒几乎把他打蒙,为什么命运对自己如此苛刻?为什么多次的努力却只收获了失败?
  ……
  从一个不甚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到北京市首批自考数学本科三个获得者中的一个,到今天的拥有硕士学位,并在中学数学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间,张思明流过多少泪水和汗水,惟有无数个夜晚的星星和清晨的朝霞记得。
  面对一些人“你为什么要这么拼命?”“你是为了出名吗?”的疑问,张思明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很多人都希望找座山,一不留心就走到了一个坡上,这才发现,你只是一个坡,山在你身后。”
  当一个人把人生中的一切苦难当成老师的时候,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豁达而坦然;当一个人所做的一切为了一种信念的时候,这个人面对荣辱一定波澜不惊、淡定自若。
  张思明很欣赏周国平的一句话: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志者更志,愚者更愚。
  这种欣赏,源于他对生活一点一滴的感悟——
  “我觉得人的命运充满着辩证道理。你生活得太优越了,退化的就是你的生存能力。遇到挫折时,我就想:这是命运对自己的又一次考验。它剥夺了你很多东西,但只要你努力,它还会再给你很多东西。”
  坚韧张思明
  “你与我们不同,高出一筹的是:当你明白一件事情的意义时,不是去想,而是去做,去不懈地追求。因此你所要达到的目的都能达到。”
  这是张思明曾教过的一名学生给他写的新年贺信。卡上还写道:
  “你坚强的个性时时处处体现出来,从你的学习、工作、运动、日常严格的自我约束,严谨的处世为人都有最直接的反映。我想,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因为生活中有挫折就自寻台阶败下阵来,永远不会因胆怯和软弱而做出对不起自己或他人的事来。”
  光阴荏苒,近30年过去了,由一个被学生嘲弄、威胁其下讲台的老师,到被所有学生欢迎、信赖甚至崇敬的老师,张思明靠的是什么?
  初为人师时,面对学生“哪个庙里的和尚敢来教我们?”的嘲弄,从信中夹着刀的恐吓,给他的自行车放炮的捉弄……张思明说:“我很伤心,但是我没有人可以求助,回到家我还得照顾病床上的母亲,我是家里的支柱,我不能再给亲人带来不安。”
  这份沉重的责任使张思明在失败和痛苦面前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
  最艰难的时候,他总会想起父亲生前对自己的教导:“人最主要的素质就是要有学问,要有一种高贵的品质,要有意志。”
  刚当老师时,他先在北大数学系78届当旁听生,又到首师大夜大学借读。1981年北京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而他在学校还当着班主任,每周两个班12节数学课和课外活动课要上,300本作业要改。
  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做了几千道题和30多本专题学习总结,摞起来有一米多高。5年里频繁奔走于60多场考试,终于换来一个在母校当教师的“合格证”。
  “5年的自学,我学会了合理地运筹时间,培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是比文凭更可宝贵的东西。”总结出经验来,张思明为自己设计了更高的目标。因为他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活水,教师应终身学习。
  1990年,他又成为日本冈山大学的教师研修生。在日本的一年多里,他的勤奋善良广为人知。优秀的毕业论文,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自尊豁达友善的品质等等改变了马来西亚、泰国等留学生以及日本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偏见。
  回国后,张思明边工作边在首师大接着攻读硕士学位。他用2年半的时间,以全优成绩完成了三年的学业。
  “当时的确非常紧张,几乎都有点受不了了。不过我终于没有放弃,第一个打倒自己的,常常就是你自己。我明白这点,就咬牙坚持下去。我发现人其实有难以想象的潜力,能突破所谓的极限。”对这段漫长、艰难的求学经历,张思明只用了寥寥几十字总结。
  仁爱张思明
  “你有正义感、责任感、真正的责任,而不是时常想表露出来的豪侠之气。我有时不禁想起‘君子之仁爱与妇人之仁爱’之论,且觉得你有的是君子之爱,切合实际,不遗余力地助人于危困之际,惶惑之中,让人感到非常值得信赖。”
  “数年来,我都在寻找一个值得信赖的长辈。许多老师留给我的印象只有批评、训斥和怨恨,我甚至不敢接触他们,生怕受到责备。如今,得到您这位良师益友,我感到自己是无比幸福的人了。”
  这些纯真、深情的话语,依然来自学生写给他的信中。
  张思明对于教育,对于爱学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对教师来讲,真正的爱,是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观察。当发现学生需要温暖时,不要直接给他温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说,你去打柴,不会打,我告诉你怎么打。远远地看着他,如果他不能划着火柴,再帮他做一件事情。绝对不要代替他去做任何事情。他认为,这种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对他一辈子负责的爱。
  只有爱才能唤醒爱,这是张思明最切身的感受。
  当13岁的他推着家里的自行车到委托商行寄买时。商行的人问他为什么卖车?想卖多少钱?他说他妈病了,想卖70块钱。结果商行的人对他说:孩子,我们给你90块钱。20块,当时够他们一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14岁那年冬天,地面上结着冰,他一个人去拉取暖的煤,整整600多斤重的一车煤。爬一个坡时,他弯着腰憋足全身的劲儿向上推,“叭”的一声他的鞋被撑裂了,脚从鞋里面伸出来了。正当他感到脚蹬不住了时,突然,忽拉一下,变轻了的车被拉上坡了。等他回头看时,帮他推车的人已经转身走开了。
  这些来自陌生人的爱心,让张思明对爱有了深刻的认知,也浸透到他后来对事业、对学生、对他人的一举一动中。
  他曾教过一个女孩子,少一段手臂。他注意到:在割草这样的劳动中,那显然少了许多灵便的女孩子总是比别人多流好多汗,完成得和大家一样多、一样好。一次他收到一封来自边防战线的信,一个士兵觉得生活太没意思。张思明将这封信交给了那个女孩儿,让她给这个士兵回信。她吃惊地望着数学老师,为什么选我?张思明说:你最有资格。
  如今那女孩子已毕业多年。她后来写信说:这是今生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老师给我的是一种信念。
  每年,张思明都会带着他的学生进行一次外出“科学考察”,让学生们在大自然中测量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采几味中草药和植物标本,观察其中的生物全息现象……“寓教育于山水之中”。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我希望自己能够到达这个地步。成长的过程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老师创造机会给学生更多这样的人生体验,是远比授业解惑更难也更重要的事情。”热爱艺术、喜欢集邮、崇尚自然之美的张思明说。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张思明对幸福有着他质朴的坚守——
  “我想幸福是一种自我的感受。我在物质上比别人欠缺很多,但是当我看到:经过努力,自己的目标在一点点实现时,心中就会有一种很真切的幸福感。”
  思辨张思明
  对于自己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张思明将它归功于他的老师对他的培养。
  张思明回忆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批非常出色的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我在首师大学习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去琢磨在遇到问题时,别人想了什么办法。我认为,学生最大的收获是怎样从提出很‘傻’问题到最后提出很深刻的问题;是善于观察自己觉得没有问题时,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敢于对老师的教学质疑等。这些对我以后的教学影响特别大。”
  这种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思考、碰撞中养成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推动着张思明不断在学习和工作中探索、进取。
  早在去日本学习时,日本人处处流露出的优越感就让张思明就深有感触:只有教育才能真正使我们强大起来;在美国学习参观时,张思明发现,中国学生都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是在工作中却出不了最好的成绩。
  张思明开始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
  1993年,张思明开始尝试改变陈旧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努力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题环境。搬家时大衣柜是否能通过楼道?大西瓜和小西瓜哪个瓤占的比例大?停车场怎么设计停车最多?……这些都成为他启发学生们用数学去思考的问题。
  同时,他大胆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他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让学生们感受数学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关系。他指导学生研究磁带的转速问题,研究存款借贷利率问题,研究平安保险到底是亏还是赚,等等。
  1995年的寒假作业,他尝试着做了变动(此后,每个假期他都变着花样给学生布置类似作业),改为可选择项目:读一本数学科普读物或学习参考书;找出3处非印刷性错误并予以更正;在若干个参考选题中,选写一篇数学小论文;学习计算机,自编一个程序……
  开学了。23位同学从10余本数学正式出版物上,挑出60余处错误;收到56篇小论文,其中5篇后来获海淀区一等奖;15位同学编了几十个计算机程序……
  张思明的学生,从将“数学”和“数学问题”戏弄为“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和“是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到由衷地说“当我们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时,我们的喜悦心情绝对不亚于得第一、拿满分。张老师让我们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与学以致用的乐趣。”在这令人惊喜的变化中,张思明,也同他的学生一起,收获了一份份令人瞩目的成绩:;1998年,被授予“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因“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2000年,获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1年,当选“全国优秀教师”;2003年,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当首都师范大学组织的创造性教师个案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对张思明进行了一个多月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教育上,张思明的创造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他的创造,不是像工人、科技人员的那种创造,主观发现一点东西,也不是在方法技能上的一些创新。而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自己教学过程的特点,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适合于自己的对象的方法和做法,创设一个激发学生的创造的“场”,让这个“场”再去激发更多学生的创造。这是一种更多,更广,更深刻的创造。
  在永不满足的教与学中,张思明说——
  “我不企盼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如果通过我的教学,能使我的学生有一种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观念和习惯,那他们将终生受益无穷。”
  用心做教育——与数学特级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张思明对话
  与张思明交流时,张思明在谈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跑题”:一不留神,他的话题就从生活中的某一个现象中“跑”到数学问题上——“站在商店,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一次在上海的一家商场里,我看到那儿30层的电梯分为两个,一边是1-15层停,一边是16-30层停。其实这种设计是包含着最有效地利用时间的数学运算。”我们的对话,就在这种“数学”氛围中进行:
  记者:采访您之前,我听到过这样一件事,首都师范大学创造性教师个案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们在调查中曾被您的故事感动得流了泪。是什么支撑您去做这一切的?有人说,称您为“当代教育家”,您是当之无愧的。
  张思明:对“当代教育家”这一提法我个人是不敢认同的。我认为我自己只能算一个“有自己的一点教育理想和想法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用心去做教育”。用心与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事业,要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有了“用心去做教育”这样的信念,你的一言一行就会不自觉地去进行教育实践。
  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是相互促进的,双方应该相互作用、相互激发生命新的激情、相互为对方的发展架桥铺路。学生在教师用心血和智慧创设的环境中,展现和发展他们的才智和潜能;教师不断为学生新的探索和成功所感染、鼓起超越自己进一步前行的勇气、为自己和学生找到新的目标。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不断地被学生超越,又不断地超越自己。
  记者:您的教育教学思想显然大大超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观念,这对习惯于以一支粉笔、一本教学参考书上课的教师是非常严峻的考验。您认为现代教师应该怎样定位?
  张思明: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老师都已经不够了。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知识量是按指数增长的,二是“桶”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实际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应该尽量使自己拥有一眼“泉”。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的角色和作用随之变化。老师不再是权威的样子,他要陪伴学生共同成长。有些老师讲“你太可怕了,又当领导又搞教学,哪来那么多时间啊”,其实老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环境,更多担当的是一个导演的责任,从学生的成功中体会幸福和产生新的超越自己的冲动,同时不断提高自己。老师拿教科书教学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认为现在的老师应该不断自省“我该怎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
  现在要成为一个真正称职的老师并不容易,仅做“牛型”的老师——早上六点起,干到很晚下班,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成为用心做的老师,能用较少的能量激发学生更多的能量的释放和转化,做一个自己能思考,能引发大家思考、能和更多人一起思考的老师。
  记者: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某天,在海淀区一家大商场,3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孩,正围在柜台前仔细打量着一种商品,一会儿拿起来左右端详,一会儿又掏出尺子,量商品的几条边。旁边一位女教师见此情景,笑一笑走上前去问:“你们是张思明那个班的学生吧?”学生奇怪地说,“对呀!您是怎么知道的?”女教师说:“我看你们这样子,就知道是张思明班里的。”据我所知,这是您把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大相径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什么触动您去做这样的探索的?
  张思明:数学是什么?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能从数学中学到什么?这些看似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曾是困扰我很久的难题。这些思考首先缘于一次偶然的调查,我让学生写一写他们心目中的“数学”和“数学问题”是什么?学生们用黑色的幽默给了我这样的回答——“数学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年人为青年学生挖的陷阱”,“数学问题是仅仅出现在课本和试卷上的,让某些老师看着学生崴脚而感到窃喜的东西。”看到学生写出这样的结果,我感到一阵心酸,我们这些用尽心血努力教学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是一些挖坑布雷的高手,而数学也成为教师惩治学生的工具,与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无太大关系。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对数学教师的最大嘲讽,也是数学教学的莫大悲哀。
  在我看来,21世纪的数学教育会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数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甚至全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数学教学的目的将更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而问题的解决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恰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认为要使学生有一种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观念和习惯,也可把这称为“用另一种眼光看数学”。为学生构造问题环境、微科研场景和激发创造的环境,引导或诱导学生乐于在生活和学习中学数学、做数学,正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达到的。
  记者: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做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在应试体制下,持有“怕影响学习成绩”等顾虑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张思明:是的,很多人拿高考做尺度:考得好不一定能力强,但考不好一定是能力不强。数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并非决定性的终点。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考试与能力两者的结合,希望它们能融合好、兼容好。现在的建模教学可能不重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技能,但的确在提高学生的研究技能、思维技能。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少学生自学了许多中学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自学使他们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回到课堂中,学生也用解决实际问题所培养的思维习惯去看待课本知识。数学建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场景,它已经起到并将能更多地起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一点毫无疑问,教学改革只是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中,扎实传统,同时有所突破,而并非是将原有的精华整个翻一个个儿。中国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好,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发扬、提倡。同时我们要尽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实践创新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习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