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暴力骚扰 > 正文
  
 
本栏热点 +MORE
招聘
本栏推荐 +MORE
 
新郑恶性校园暴力事件
2014/5/4 11:24:00 来源:< >
 近年来,校园暴力虽时有发生,但事发当地教育部门一般能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遏制这一苗头,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然而新郑市在四年内密集发生两起恶性校园暴力事件,且一次比一次恶劣,实属罕见。对此,当地教育部门难辞其咎。
 
 
  新郑市校园暴力绝非仅此一例
 
 
  2009年8月,互联网爆出一段视频:一个穿布鞋的女生(下称“布鞋妹妹”),被几个同学堵在楼梯口扇耳光、推搡,甚至呵斥下跪,整个过程持续约4分钟。
 
 
  视频爆出后,引发网民极大愤慨,经过网友“人肉”后得知,此事发生在新郑市龙湖镇第一中学。打人者和被打者均为该校学生。
 
 
  此事给布鞋妹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事发后她经常做噩梦,不想上学。尽管接受了两位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但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走出这一阴影。
 
 
  新郑市政府对此事回应:系同学间的小摩擦和误会导致。
 
 
  新郑市教体局要求龙湖镇第一中学就此事吸取教训,深刻反思,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并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
 
 
  然而,时隔不到四年,在“布鞋妹妹”仍未完全走出心理阴影的时候,校园暴力再次发生。
 
 
  高俊宇被打的事,并没有像“布鞋妹妹”那样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并不是他受的伤害不够深,而是被打过程没有被人拍下并放在网络上。
 
 
  事实上,高俊宇所受到的伤害,是置身事外的人所不能体会的。外伤且不说,单说心理上的阴影,将笼罩他很长一段时间。
 
 
  “ 我没脸再去上学了,堂堂男子汉,在那么多女同学面前被打,太丢人了。”高俊宇说完把脸别过去,无声地流泪。
 
 
  的确,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自尊心正处于蓬勃旺盛的阶段,当他们当众被别人殴打和羞辱时,其心灵上的创口要比身上的外伤痛得多。
 
 
  可怕的是,校园暴力侵害事件远远不止这一件两件,“布鞋妹妹”和高俊宇,一个因为视频被放在网上,一个因为外伤太重,才被我们知晓。
 
 
  在这两件事的背后,究竟还有多少个本该快乐成长的孩子,在默默地忍受屈辱,默默地流泪?
 
 
  是谁在伤害“高俊宇们”
 
 
  校园,本该是一方神圣的净土,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的频发,让人对此产生了怀疑。究竟是谁病了?是孩子,校园,还是社会?
 
 
  在对青少年问题的批判中,有暴力内容的影视和游戏,经常被作为校园暴力的原因。这是因为人们喜欢制造一个看上去更安全也更正确的批评对象。
 
 
  而至今,仍没有任何一家科研机构宣称,是暴力影视和游戏激发了青少年的暴力行为。
 
 
  影视暴力的社会恶果,是使得受众对暴力的容忍度增加,但它没有直接导致暴力的发生。
 
 
  而且,有选择性的让青少年接触一定的暴力内容,告诉他们暴力的危害,反而有助于攻击倾向的下降,因为他们攻击欲望被发泄掉了。
 
 
  目前国内的青少年问题研究机构持有一种观点:中国的学校教育并非一种普及式教育,而是选优教育和淘汰教育。这种教育的后果就是产生了大量的“失败者”,失落感使这些人产生了仇恨和攻击倾向。
 
 
  但这种观点只能用来解释国外的偶发式、情绪性的校园暴力,而中国的校园暴力是一种长期的、羞辱对方人格并从中取乐的方式。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当校园暴力发生后,在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学校和教育局时,有一个人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他就是打人学生的老师,唯一一个作为个体存在的责任人。
 
 
  老师这个称呼的意义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售卖知识换取工资的劳动者,且直接担负为国家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
 
 
  基于这一因素,老师这一职业被誉为“灵魂工程师”,并不断被国家神圣化。
 
 
  而神圣化的背后,是老师这一特殊群体自尊心的极度膨胀,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大部分老师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元首。
 
 
  当学生被教育成为一个对某种等级体制的绝对服从者时,他们逐渐失去了对人的权力的尊重,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并迫切想知道被绝对服从的滋味。
 
 
  在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惧怕校长和老师,因为校长只是教育秩序的服务者,和学生们毫无关系。而在国内,学生被要求对校长绝对敬畏甚至是忠诚。
 
 
  教育者们在学生当中制造了一种权力格局,老师们倾向于树立绝对权威,不把培养人格独立的人作为目标,“聪明”的坏孩子会顺着老师的意思来,主动成为老师的棍子,一旦宽松和默许,他们就拥有了巨大的实施暴力的动力。
 
 
  学生中间这种侮辱人格的暴力,其实在很大程度就是一种“墙倒众人推,弱者人人可欺”的奴才心态。
 
 
  有人说,在中国,如果你犯了众怒,你人格的尊严就会全部丧失掉,没人会把你当作一个人,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众怒其实恰恰是佯怒,以众怒为借口,讨权力者的欢心,这就是奴才行为,培养和纵容这种奴才的教育就是奴性教育。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常常比成人想象的复杂,在他们的世界里,关于权力的故事往往和成人世界一样“精彩”。
 
 
  学生们平等意识和人权意识的缺失,让他们不知道人的权力是天生就有的,不知道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更不知道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遇到矛盾就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一有纠纷就想凌驾于别人之上,羞辱和殴打他人都是这种心理使然。
 
 
  学生用暴力和凌辱来矮化他人的人格、使人屈服,并从中获取权力的快感,这就是人文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当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此事持观望态度时,如不居安思危,及时反思的话,则很难独善其身。
 
 
  因此,想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就必须从改变教育者的心态入手,逐步推行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