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周永康在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校园安全,把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组织干部深入街道社区、家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加强教育疏导,防止因矛盾积累激化酿成极端事件。(新京报5月4日)
短短一个月时间,连续发生四起校园惨案。种种迹象表明,校园安全已成为社会薄弱环节,亟待有关方面及时出台针对性举措,以消除日益严峻的安全隐患。
校园悲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防止发生校园重大恶性案件。一些地方也作出了及时的反应,杭州市公安局和教育部门在全市实施了五项校园安全管理的针对性措施,包括每天在中小学、幼儿园上学放学等重点时段,组织保安力量进行巡防,派出民警或协管员维护校门口交通秩序。河北省正着手在校园区域全部安装摄像设备以防患于未然,并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保安、门卫配备相关器械以防止突发事件。重庆警方明确规定,凡校园及周边正在发生直接侵害、伤害学生恶性案件,民警可依法当场击毙。
这些“堵”的举措应时出台,希望将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堵”在校园外。可是,“堵”之后呢?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期,隐藏在社会各个层面的矛盾层出不穷,而社会组织提高公民素质和疏解公民情绪的功能下降,服务社会与沟通社会成员的机构又没有适时跟进和构建起来,造成了社会与公民在沟通中出现隔离层。一些“特殊人群”游离于社会关注的视野之外,成为边缘人,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当遭受挫折时,他们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年幼的孩子就成为他们袭击的主要目标。
从这一点来看,短“堵”是必要的,但长“治”更任重道远,一味地加强校园本身的安全管理不是治本之策,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把建立儿童优先战略放在重要位置,以法维护校园安全;同时要调整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解决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办事不公等社会问题,加快构建疏解社会矛盾的沟通机制,让社会上每一个群体都生活得“更有尊严”,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井水明 |